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师生随笔 > 正文

薛春燕: 我读《亲爱的安德烈》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2210次

我读《亲爱的安德烈》

薛春燕
读到《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应该感谢学校组织的读书会。参加初三年级的读书会,海静老师推荐了这本书,并做了简介,我一听就呆不住了,第二天跑到书店买到手,一口气读下来。一边读,一边想着自己十八岁的儿子,想着同样的情形在我们之间也出现,仿佛我就是书中的妈妈,他就是书中的儿子。那种温暖,亲切,融洽,是我期冀的,是我愿意享受的。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著的一本书。大意是: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 龙应台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谈到他年满18岁的孩子:“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三十六封横跨上万公里数个城市的家书,一来一往,就被写作出来了。这些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集结成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
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希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
文中的龙应台理智、开明,安德烈年轻、奔放,有自己的主见和生活。母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睿智引导和感化儿子;儿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来感染母亲,开阔她的视野。两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经历相互碰撞,于是母亲认识了这个18岁的年轻人,儿子也走进了大自己30岁的妈妈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相互激励。这是一种和谐的母子关系,也是母子双方作出的努力。


读了这个本书,我一直很激动,我告诉自己就要这样和孩子交流。虽然我没有龙应台的文笔,也没有她那样的经历和见识,但是我可以学习她的思想和教育方式。现在很多家长都苦于无法和孩子交流,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好好学习或者是学习不好等等。文化的差异,教育的背景,使得我们多数的父母都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在给孩子倾尽所有关怀的同时,也要掌控孩子的思想,忘了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假如,我们能把孩子当做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假如我们能像龙应台一样智慧的、真诚的,平等的、耐心的,宽容的,或用文字,或用语言,欣赏孩子,激励孩子,开导孩子;而不是训斥的、压制的、指责的,我们要做到不但有“爱”而且会“爱”,那样,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变得出乎意料的优秀!我们都会成为龙应台那样贴心的父母亲!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