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师生随笔 > 正文

赵红: CMC教学模式符合我校学情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1947次
前言
在我校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推进教学模式的更新,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给每一位七中人带来深深的思考。教学改革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原则”;以“交流、互动”为标签,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为目的,最终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需要全体教师不断探讨,笔者认为CMC教学模式符合我校学情,并且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吻合,建议大家尝试!

CMC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

保定市第七中学   赵红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CMC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CMC、教学模式、生物教学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但无论什么样的形式,其指导思想均是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激情的课堂、互动的课堂。
CMC是英文Creating Context (创设情境)Mutuaeactivity(师生互动) Constructing  Knowledge(建构知识)三个词组的缩写。它揭示了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程序是:教师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建构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运用------检查评价,其特点是教师主宰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由于学生长期采用接受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依附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创新思维、独立性、自主性和个性等。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CMC教学模式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把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C:创设情境
1、教师创设情境的意义:
教师精心创设授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是营造激情课堂、互动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和保障。“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授课情境是十分重要的。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美国的历史课,题目叫做《变革的根源》,在教师正式讲课的前一天,一位女教师在寄宿学校搜查学生的物品,理由是:怀疑这些学生带了学校禁带物品,这些学生异常反感,同老师争辩,但教师说:“这是我的权利,我是教师,你们是学生,我有权利管你们。”学生们很生气,却很无奈。第二天,教师上课时首先请那几位被搜查的学生讲述昨天的经历和感受,并告诉学生是老师有意的恶作剧,学生明白之后都表示了自己的愤怒之情。教师指出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是最想改变现状的时候,是最想变革的时候,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于是引出要学习的主题----“变革的根源”。在学生的切身感受下,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带着一份情感去学习,增强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1)比喻创境:
比喻创设情境,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授课伊始,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的比喻创设情境,创之以新,创之以奇,创之以趣。“万事开头难”,一节课的头开好了,就激发起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比喻创境不仅要符合语言学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具备教育教学和科学上的独特性。要根据教材内容不同,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在讲述“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成熟”一节时,对于身处青春期的学生们,他们青春的萌动,他们对生理知识的内在渴望需要教师用科学而优美的语言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可以这样比喻:“同学们,我们常常把十六岁比喻为花季,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在鲜花盛开之时,生殖细胞已趋于成熟,十六岁的少男少女也像花儿一样,生殖系统逐渐发育成熟。那么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我们今天讲述的减数分裂有有密切关系。”从而引出课题。通过畅想青春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抽象的生物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连在一起了,很容易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渴求知识的愿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识也就具备了。
(2)故事创境:
在讲“基因分离规律”时,可以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美国有位女舞蹈家叫邓肯,年轻时爱上了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于是,她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我们能结合的话,我们的后代一定会拥有我的美貌,你的智慧,我们的未来将多么美好。’萧伯纳收到这封信后,也给她回了一封信说:‘如果我们的孩子继承了我的相貌,你的头脑,那可怎么好呢?’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听出:尽管他们两个人对后代的预测是截然相反的,但是,他们却尊重一个共同的事实,那就是他们都相信子女一定会继承父母的某些性状,这就是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遗传现象” 教师继续问:“大家说,真的是象萧伯纳预测的会综合父母的缺点呢?还是会象邓肯想象的集中父母的优点呢?”学生回答:“不一定”。教师总结:“是的。因为这件事从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今天,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遗传的基本规律。”(板书标题)这样导入新课,引之以奇,引之以趣。不仅表述了遗传的普遍性,同时也点明了规律的客观性,更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3)图片创境:
讲述“生物与环境”一章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一组生动优美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图片,之后,让学生有感而发,给这组图片起一个名字,无论学生,给予它怎样的命题,都代表学生对事物观察后的一种感悟,教师都要给予鼓励,最后由教师点名主题,指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出生态学的学习内容。这样导入,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尊重,只有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会营造出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此外,还可以通过视频、小实验创设情境,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M:师生互动
1、师生互动的意义:
前面所介绍的美国历史课“变革的根源”在教师精心、大胆创设情境之后,为了探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变革的根源,和学生一起到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资料,获得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历史变革的信息,之后由教师组织讨论,共同探究变革的根源是什么。这种师生互动式的学习,不仅融洽了师生的关系,更关键的是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热情,开放了思维,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这种思维的独立性是中国学生普遍欠缺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巧设问题,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启迪思考: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有不断提出问题的欲望,这对加强纵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大有益处,同时扩大了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保证了学生自主学习心理氛围的持续。
2、生物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动、行为动、语言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题确定问题中心,巧设悬念,引发学生讨论,通过曲折的解题过程和多向发散思维达到豁然开朗。例如:在讲质壁分离实验时进行问题拓展,设置一系列阶梯问题:“想一想:这个细胞还可以做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从而得出结论:“可以观察成熟细胞的细胞膜;可以鉴别成熟植物的细胞活性;可以比较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伸缩性;可以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范围”。教师可以继续组织讨论:“如果用下列试剂替换30%的蔗糖溶液将会怎样?(1mol/升的硝酸钾溶液;甘油、乙二醇;1mol/升的醋酸溶液;0.3g/ml的红墨水。)”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如此下去,师生互动不仅营造了一个激情的课堂,互动的课堂,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此外,师生互动的方法很多:一是利用生物科学史中的趣味事实设置问题探讨:如学习伴性遗传时以著名化学家道尔顿圣诞节前夕买袜子送母亲引发颜色争论为例,设置色盲病因问题,要求学生学习道尔顿从一个小小的偶发事件中创新。二是利用新闻材料设置问题,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向往科学研究。如克隆技术的问世,“多莉”绵羊的出生,设置无性生殖问题;98年长江特大水灾,设置生态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设置知识实用的问题。如学习蛋白质代谢,结合肝功能化验单上的谷丙转氨酶指数教学。四是根据当代生物科学的前沿成果创设阶梯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如在DNA芯片问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草图破译时,结合基因控制蛋白质基因合成和DNA上的碱基对序列设计问题。
如此做法能达到以疑激趣,以疑促思的目的,保障了课堂自主学习的氛围,加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热情,教师再也不是灌输者,而真正成为引导者。
(二)C:建构知识:
1、            建构知识的意义:
建构知识是学生主动把间接经验转化成直接经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信息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即直观----思维---实践,才能把间接经验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而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全实现这种转化的。
2、            建构知识的方法:
前面笔者提到的那节美国历史课,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并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写一篇论文,阐述自己对“变革根源”产生的看法。
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完成这种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必须要把握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原则。例如:学习完“渗透作用”,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凉拌黄瓜、西红柿时会出很多水?学习了蛋白质的作用后,让学生分析“黑心奶粉”的危害。学习了遗传知识后,让学生考虑“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等等,这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是建构知识应达到的境界。
总之,CMC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