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中科研 > 正文

战“疫”背景下,保定七中高中线上授课学术论坛之十三

作者编辑:保定七中 点击次数:2003次

近日,保定七中高中教研处组织各教研组以学术论坛的形式对线上授课的得失成败进行了研讨、反思、总结和提升。学科组的老师们积极踊跃,以论文的形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线上学科教学的策略、建议与想法。 

高中教研处经过认真评审,向大家择优推荐。学校把这些教师的原创论文陆续发布在公众号上,欢迎大家互动留言,以促进我校未来“智慧好课堂”的进一步优化与推广。

【作者简介】刘会芬,保定七中高中历史组教研组长,竞秀区骨干教师,曾获得竞秀区教学能手和优秀教研组长等荣誉称号。毕业至今秉承"躬耕甘俯首,励耘共冰心"的信条,踏实工作,连年被学生评为最喜欢的教师。曾主持保定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省市级做课大赛并获奖,多篇论文发表或获奖。

 

实践---沉思--深耕

在线教学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改革

积极意义的研究

保定七中高三历史组    刘会芬

 

 

【摘要】在线教学作为临时上马的应急之策,随着疫情的结束,教学会回归课堂教学的常态。笔者认为在线教学的实践中纵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线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当中所蕴含的关于教育的合理因素必将会延伸到课堂教学当中,对未来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同样面临着改革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在线教学,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媒介素养,高阶思维

当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还在对学生是否该持有手机,在线学习时学生是否打着学习的口号沉溺于网络世界,学生长期使用网络视频是否会影响视力和身体健康的若干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的讨论被迫中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截至到4月7日,新冠肺炎已经导致188个国家采取了停课措施,受影响学生总数高达15.8亿,占全球学生总量的91.3%。为抗击疫情,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中国成为实际上第一个开启全国在线教育模式的国家,2亿多学生为“互联网+教育”提供了真实的试验环境。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是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之一,经历了从最初的不情愿在线教学“羞于与十八线主播为伍”到现在的基本适应,对开学复课心生忐忑的心路历程。

虽然各地纷纷复课,在线教学依然不可能完全退出教育阵地。笔者认为在线教学的实践中纵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在线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当中所蕴含的关于教育的合理因素必将会延伸到课堂教学当中,对未来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就在线教学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意义谈谈自己的见解。

首先,在线教学期间对于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在未来教育中不会消失,只能更加强化。“媒介素养”一词源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最先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媒介素养教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规计划和中期计划的一部分,媒介素养教育被纳入教育、文化和传播项目当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举办1982年格伦沃尔德会议、1990年图卢兹会议、1999年维也纳会议、2002 年塞维利亚会议等重要会议,逐步形成了媒介素养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路径。

据学者鲁宾分析,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媒介素养是现代知识社会国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媒介及信息素养的提升,现状不容乐观,全员在线教学之前,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媒介认识与使用仅限于多媒体中的一种,或幻灯片的放映,或以电影、电视内容为教学素材,或推行“校校通”等。随着在线教学的实践,很多的教师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进步,除了传统的QQ微信这种交流工具的使用之视频会议、在线直播等方面有了整体的提升。比如我们三个月的在线教学实践中,采用钉钉视频会议方式授课,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推送微课,微信群解答学生问题,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用电脑和手机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接收到老师的音像信息,并且通过回放功能进行反复的学习。利用学科网作业系统进行考试和作业布置,制作学生反馈表的电子档案,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但仅仅技术层面的进步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面对海量的资源如何进行有效的判断、理解和运用。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面对着海量的媒体信息,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在全国公祭日当天,我上了一节新型冠状病毒的专题课,课上我为学生推荐了两类资料:一类是历史资料,比如《人类历史五次大瘟疫》的视频和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面对瘟疫流行采取的措施,近代历史上工业革命后英国面对瘟疫流行防疫抗疫的相关资料。一类是时政新闻,来自微信公众号和学习强国中,中国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应对新冠病毒,并且对其他国家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大力援助的新闻。通过这些材料,让同学们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当今时代的重大问题,引领学生在提升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同时,树立责任和担当意识,最终达到人文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的。

其次,在线教学促成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教师等)组成的学习型团体,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认为,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共同体就是,依托网络,学习者与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学习伙伴等)之间共同构成交流、合作的学习团体。他们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彼此通过网络来沟通、交流、合作,以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与情感沟通,最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在线教学使师生拥有资源共享权,教师不再是知识绝对的占有者和垄断者,甚至在知识的检索和平台的使用方面,学生拥有更大的优势。这就使得教师的角色由单项知识传授到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伙伴的转变。比如在高三年级的备考当中,我为学生推荐高中历史教学公众号的在线考试系统,我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参与考试,考完试立即就能看到考试结果和错题解析。学生查看解析之后,把不能解决问题提交到学科微信群,老师通过发送微信留言进行个性化讲解,通过钉钉发起讨论,达到教师和学生多重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再次,在线教学对于深化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在线上学的实践中,笔者切实感觉到,虽然技术解决了师生之间声像互动的问题,并且教师通过综合利用不同软件和教学工具,采用多种多样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激情,但是真实课堂教学的现场感、师生互动的便捷性、课堂管理的即时性等日常课堂教学优势不复存在。为此,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面临的教情学情,而不能机械地将之视为日常教学的“课堂搬家”。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的设计,在线教学的高效化更离不开问题的设计。毕竟技术是载体,真正使学生学习持久动力的还是课堂内容,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因此,深化问题意识,坚持科学原则,科学设计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1、中国古代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时代具有哪些不同?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2、柳宗元说“有叛国而无叛郡”这句话体现了郡县制的什么优点?3、当今疫情肆虐,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的成就举世共瞩,你认为当代中国从古代政治文明中汲取了哪些智慧?前两个问题都是关于古代政治文明的规律性的知识,在常规复习中都会涉及到,对于学生来说,经过一轮复习夯实基础训练,理解起来不是问题。第三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也是学生反响最热烈的问题,学生通过弹幕提出了很多我预料之外的观点。比如学生联系时政,意大利疫情期间封城遭到民众反对,导致疫情迅速蔓延的现实,提到了对于东西方自由和秩序的不同理解,东方智慧强调人在社会秩序之内的自由理念,可以上溯到孔子“克己复礼”“尊尊亲亲”,荀子的“君子学习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在这些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国民对于应对疫情采取的封城,封社区,疫情期间个人信息的汇报高度配合,使得中国疫情在短期内得到有效控制。网络上有人称,原来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国民。西方国家国民由于过于强调个人自由,加剧疫情的蔓延,最终危害了整体的利益。再比如,中国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中国应对疫情能够快速反应,集中全国之力支援武汉,为这座英雄的城市提供坚强的后盾。美国联邦制之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要复杂的多,所以很难步调完全一致。我发现学生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拥有更高的热情,而在线和匿名讨论又使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羞怯的学生变得大胆和开放,使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甚至,学生在我上新型冠状病毒的专题课时通过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世界近现代应对疫情的史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史学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类历史的观点。理由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改造自然的同时更为自然所改造。病毒产生于人类之前,并将与人类世界长期共存,我们已知的部分是微乎其微的。我想这样的课堂讨论的成果已经远远超出了课程本身内容。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很多问题没有也不应该有正确答案,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给学生一些所谓规律性知识,比如原因、影响、结果、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经济、政治和思想。这些套路会产生短期效应,使学生在试卷上多拿几分,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所作所为无异于把学生装进思想的牢笼。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理论,人们习惯上把“认知过程”中的“记忆、理解、应用”归于低阶思维;把“分析、评价和创造”归于高阶思维。[1]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目标正悄然发生着变化,不再只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关注他们是否能够在特定情境下,基于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线教学期间有关记忆的知识性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激活没有任何难度,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的搜索功能很容易就可以解决。学生更喜欢基于创新原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放性问题。在以后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关于问题的设计和高阶思维的培养依然将会成为我们研究的重大问题。

路漫漫兮修远,几个月的全程在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每一位教育者来说都是难以抹去的一段历程。笔者由实践引沉思,期冀由沉思促深耕,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施凯莉.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策[DB].现代教育科学,2015,5.

[2]1耿益群 黄 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媒介素养政策之演变分析现代传播 ---2018 年第 7 期( 总第 264 期)

[3]范丽丽  王 云《依托在线教育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传课网为例》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3

[4] 龙宝新 《疫情背景下中小学在线教育高效化的行动路径》教育科学论坛/ 2020·04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