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高中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东校区 > 教育科研高中 > 正文

徐 晨: 东 厂 日 志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2501次

东 厂 日 志

作者:徐 晨
楔子
如果七中,是江湖,那么我,则是“东厂”。
▪ 初入,一石激起千层浪
乍暖还寒的三月,忙碌的开学季,高二,进入了江湖中传闻的“准高三”阶段。对于尚未从新年假期的安乐中完全转换成战斗状态的孩子们来说,确实很残酷。但是,面临即将打响的高考战役,“准高三”的孩子们又不得不迅速进入战斗最佳状态,于是,为解决学生因状态不佳等现象造成的课堂纪律问题,一个被我戏称为“东厂”的组织应运而生。
“东厂”,实则是年级里组织的巡课小组,负责巡查全年级的课堂纪律,包括晚自习在内,全天候无缝隙巡查,每半日反馈一次巡课报告,即监督学生是否存在课堂违纪行为,旨在维护课堂纪律、提高教学质量、端正校风校纪。本着为全校师生服务的宗旨,初次参加工作的我,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东厂”巡课组中,开始了我的江湖之旅。
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初入江湖,便一石激起千层浪。
首先是来自各位任课老师的反应。巡课小组在试实行之初,采取了三人小组制,目的在于声势浩大,便于开展工作。可是我们的空降,大大地破坏了课堂气氛。当我们从教室后门,鱼贯而入的时候,学生们齐刷刷的回头观望,老师也不得不暂时停下教学,这一打断,令课堂气氛瞬间土崩瓦解,场面尴尬不解释……唉,你们懂的……于是,年级里对于巡课小组的打断式巡课有意见的老师们开始反应出不满。
其次,是来自广大同学们的仇视。青春期的孩子,阅读一些青春文学作品,我是理解甚至支持的。但是,巡课小组规定,在巡课中,针对课上阅读这些课外读物是给予严格管制强制没收的。这一举动,自然会遭到同学们强烈的抗议。在没有加入“东厂”前,我也是颇有人气的,自从加入了“东厂”,人气一落千丈不说,还各种拉仇恨…..在听了,看了,遭遇了各种各样的“投诉”后,我被长江后浪们彻底拍在了沙滩上。
前三天的试巡课,在一片怨声载道中,勉强完成。我也在“东厂”的日常任务中,获得了工作后的第一个生存被动技能——打不死的甄嬛。要想在江湖中立足,首先就是要学会面对压力。面对压力,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变压力为动力!
▪ 江湖,坐断东南战未休
“东厂”工作未能顺利开展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校长、主任,在得知了我们的工作情况后,在第一时间,于年级会议上重申了巡课组的任务初衷、执勤形式以及管理权限等,对所有任课教师详细说明了我们的工作内容,各位老师都纷纷地表示理解与支持。有了大家的理解,我觉得瞬间充满了力量!教学工作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个团队来团结协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团队里,“东厂”只是一个小小机构,我们用统计的形式,数据化分析课堂状态,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管理班级,对症下药。加强管理和约束学生的违纪行为,则是营造良好学习气氛的有效方法之一。“东厂”,从成立之初的阴郁之名渐渐地变成了正气之风。
这个转变,帮助我正确认识了工作,也让我信心倍增。为了努力做好“东厂”巡课工作,我们也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巡课兵法。
1. 巡课时间随机化。采取灵活巡课方式,单人出击,尽量做到每节课巡查时间都不一样,以达到让学生随时都不松懈的状态。
2. 巡课方法静音化。采取悄悄潜入式,既可以把打扰课堂的影响降到最小,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抓捕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违纪分子。同时,静音化也包括迅速观察课堂状况,记录课堂数据,并以最快的速度撤出。
3. 巡课次数反复化。采取回马枪式巡课法,在巡课后,间隔五之十分钟后快速回查,令自认为已经没有威胁的违纪分子们无处可逃!
4. 巡课管理分层化。采取分层管理制度,对于初犯的学生给予警告处分,若无再犯便不再实施抓捕;对于惯犯的学生给予严厉管制,坚决制止不良课堂风气;对于不服管教的顽固分子,采用迂回战术,先稳定后说服,如果仍未成功,只好交由上级处置。
5. 巡课记录存档化。巡课记录的存档采取电子记录和文字记录双存档法。保证数据准确,历史完整。
6. 巡课汇报实时化。巡课汇报实时更新在年级QQ群里,确保老师们实时地掌握班级动态,每周一汇总。同时我还制作了各种数据统计,分析各个学科、各个时间段,学生们的学习状态情况,以供各位老师参考。
经过了业务能力的提升,“东厂”的巡课工作越来越顺利了。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学生们也非常有趣地开始与我们斗智斗勇。有用障碍物抵住后门我们一推就会响起警示音的;有用厚厚的书本掩住后门导致我们推不动的;有分布在后门区域的学生一发现我们进入就咳嗽预警的;甚至还有详细记录我们的巡查时间后制作成规律曲线以预测我们何时巡课的……
于是,我也不甘示弱地研究了各种应对措施。障碍抵门者,我直接上书班主任,严格制止,便轻松解决了。厚书掩门者,我是直接一个排山倒海,门一推开,一片惊呼之声不绝于耳。咳嗽预警者,我是运用迷惑敌人的方法假装走开,然后再回马枪突袭检查,令他们防不胜防。预测时间者…….我只想告诉他,别预测了,我都是随机的。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相信,在战斗中升华的师生情,才是坚不可破的。总有一天,老师的苦心,你们会懂的。
▪ 苦乐,春末夏初月近秋
“东厂”工作转眼开展了近一个月。违纪行为在大幅度地减少,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其实,“东厂”的老师们是最希望这个组织不复存在的人。因为当“东厂”不再存在,就说明,同学们的自我约束力已经非常好了,课堂纪律得到维护,教学质量自然会事半功倍。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能够有效地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考不简单,高三更是辛苦。但是为了让这些青春的汗水不是被挥霍而是被有效利用,辛苦,是值得的。
苦乐,青春如此,人生亦如此。我身在“东厂”,却真心希望,在我们不断的约束中,养成同学们自我约束的良好习惯,当“东厂”不再存在时,老师们的辛苦,便也值了。
尾声
我是平凡的人,不免出错,但我努力做到最好。
我是普通的老师,但我一如你们的班主任,爱你们没商量。
我很严格,可那是我的工作,在其位谋其政,你懂的。
我是“东厂”, 你念,或者不念,我就在这里。


王冕经典作品欣赏——《墨梅图》

作者:徐 晨
引言:
王冕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王冕痴于梅花世人皆知,但是,王冕的痴与其他人不同,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了其独特的思想轨迹,即儒家入世向道家隐逸思想倾向的转变。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画幅中有作者题诗五首。署款:“乙未年春正月朔写于草堂”。时王冕年六十八岁。此图是他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杰作,深为后人珍重。诗塘及裱边四周,相继有名人文徵明、薛章宪、邓小平、徐霖、王韦、唐寅、陈沂等人题诗。
一、初赏《墨梅图》
王冕写梅画作甚繁,笔者赏的是题有“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那幅《墨梅图》。(如下所示)
初看之下,只觉得虽有繁花枝头、花茂压枝的造型,却给人一股清幽淡雅之意,全没有宋伯仁繁花似锦的“喜”,也没有王谦苍古超逸的“劲”,更没有金农凌寒独开的“傲”。只觉得眼中望画入境,心里说不出的平静。本以为这大家之作会看的人热血沸腾,没想到,乍一看,竟叫人连夸赞一句的勇气都消失殆尽,只是安静地看着一朵一朵的梅,一枝一枝的桠,一点一点的苞,一行一行的字。就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地,仿佛一出声儿,就惊扰了这几枝梅,破坏了这清幽的气氛。这超凡脱俗的梅,美得不食人间烟火。比起寄托了诗画名人感情色彩后被冠以“喜神”、“苍劲”和“傲骨”的梅,这信手拈来的几枝墨梅倒像是画家在尽力抛开个人情感,努力还梅花一个真正的自我。
画家画梅,就只是为梅而画。
二、细观倒挂梅
清代朱方蔼曾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王冕)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这一幅《墨梅图》即是繁花的代表作。
全作细品之下,令观赏者心潮澎湃,心波荡漾,久久不能平静。这时,又全无初赏之时的哑口无言,胸中一时千言万语,百感交集。
一看构图。此图作倒挂梅,枝条茂密,前后错落。这是典型的折枝构图中的横式构图。利用中国画独有的空间和伸延的特点,截取了梅花的部分枝桠,造成一种靠联想而不断补充深化的广阔空间[1]。使得观者感觉这不是几枝梅,在画面之外还有一整树的繁花,这两三枝桠只是入画的部分而已。这和电影画面构图中的局部特写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镜头在描写一树繁花的梅,大全景镜头,远不如两三条枝桠的特写镜头来得细腻真切。局部特写镜头放大了整体的部分,突出其特点,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画外想象空间,这种欲说还休的朦胧美感,往往比直接呈现物体全貌更能引人入胜。
二看造型。枝头缀满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绽瓣盛开,或残英点点。正侧偃仰,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撒落在银枝上。白洁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气袭人,深得梅花清韵。干枝描绘得如弯弓秋月,挺劲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处疏,短枝处密,交枝处尤其花蕊累累。勾瓣点蕊简洁洒脱。顺着枝条看梅花,就像一曲悠扬婉转、一唱三叹的《梅花三弄》,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时而激情四射,时而缠绵悱恻。
三看技法。王冕画的梅简练洒脱,别具—格。其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画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墨梅画法先有华光长老(释仲仁)的水墨晕染法,继有逃禅老人(杨补之)的圈法,“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2]。王冕正是继承了这一传统技法近而附加更多创造。一是创繁密画法。前人画梅,多疏枝瘦萼,枝干盘曲,他则创以繁花密蕊,枝干劲直,老干新枝,千花万蕊。二是创破蕊之法,画花须不点英。三是在圈花上,将一笔三顿挫减为一笔二顿挫。画梅时,枝干要有质感,既有强度又有韧度和弹性,但首要一点,是必须画出清气。铁骨冰姿,斗霜傲雪,清高绝俗,体现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这与人们广泛喜爱梅花与崇尚梅花品格的本源是一致的。不论画疏梅、繁梅,还是施红、点绿,如果沽上俗气,不管画面如何“热闹”,恐怕都不会是成功的作品。
四看题款。国画鉴赏有一点让笔者最是喜爱。那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同体,诗画共赏。笔者书法知识匮乏,未能深解题款的用笔精妙。但作为欣赏者,笔者认为,此题填补了画中空白位置,使得整体构图平衡舒适,并且其诗作内容切合画作本意,甚至有升华主题的作用。“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用以称誉王冕,名副其实。画中,或方或圆的印章,更是为黑白灰的画面装点了叫人眼前一亮的一抹红,古朴而灵动,亦使得整幅画作趣味盎然。画配诗,这种“混搭”组合在跨行的电视业中竟也有相似应用——音画诗朗诵。古诗配乐已是极雅的了,再辅以呼应的画面,动情的吟咏,便成了电视节目的一种。这种同时具备了文学、音乐、绘画、摄影、视听等众多门类艺术功能的作品,通过最广大最便捷的覆盖范围和传输方式,综合地实现着艺术的传播和继承。少了一份综艺娱乐的俗,多了一分文人墨客的雅。这种把情感不漏声色地融入画作的奇妙手法又与作诗同宗。诗作咏梅,实为自吟。画作墨梅,实为自画。“不要人夸好颜色”,许就是暗喻自己当年的怀才不遇;“只留清气满乾坤”,或是直抒自己如今的怅然洒脱,也未可知。
三、通览梅气骨
王冕著有《梅谱》,他爱梅花不畏霜雪:“雪花如席碧天来,屋外老梅连夜开”,他爱梅花不慕虚荣:“不比寻常野桃李,只将颜色媚时人”;他爱梅花高洁清香:“忽如一夜清气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他爱梅花崇高气节:“疏花个个团如雪,羌笛吹他不下来”。 正如此图题画诗中的一“淡”一“满”,无不尽显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品格,翰墨与梅花之香扑面而来,足称诗格、画格、人格完美融合。
通览全图,梅花似天仙下凡,误入人间。画家的灵气根骨,神韵品行,全被这小小墨梅诠释得淋漓尽致。笔者感谢那位致使王冕名落孙山的考官,我们失去了一个官吏,得到了一位艺术大师。这墨梅似是一种怀古伤今的感慨,感画家的无奈慨世间的冷暖。没有缤纷的色彩,却演绎了多姿的神韵。看似细弱的枝条却是柔中带刚、百折不饶。这洗尽铅华的墨梅,在王冕六十八岁的天命之年被画到了极致。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它还是一位教育家,教诲于后人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方,洁身自好之德。
四、总结
创新意识永远是艺术创作中成就经典的不变真理。王冕画梅也是研究了古法又自创新招,才能脱颖而出。同时,称谓经典的作品,必是其人德才兼备,品行优良,有大家之范;其作神韵灵动,寓意深刻,有传世之风,方可谓之经典。而王冕的《墨梅图》,便是这样一件完全符合条件的旷世奇作,传世经典。
参考文献:
[1] 吴东奋,《中国花鸟画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2] 金农,《冬心画梅题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3] 胡凌、吴廷玉,《绘画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 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 于非闇,《中国画色彩研究》,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版
[6] 王定理,《中国画颜色的运用与制作》,台北艺术家出版,1993年版
[7] 凌继尧,《艺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 江曾培,《艺术鉴赏漫笔》,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 俞建华注释,《宣和畫譜》,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0] 陈高华,《宋辽金画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1] 顾恺之,《论画》,选自《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和出版社,2004年版
[12] 王微,《叙画》,选自《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和出版社,2004年版
[13] 谢赫,《画品》,选自《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和出版社,2004年版
[14]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选自《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和出版社,2004年版
[15] 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选自《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和出版社,2004年版
 


[1] 引自吴东奋编著的《中国花鸟画技法》
[2] 引自清代金农的《冬心画梅题记》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