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高中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东校区 > 教育科研高中 > 正文

韩东:读书报告之《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3579次

读书报告之《穆斯林的葬礼》

韩东
一:作品作者简介及评价
本作品的作者霍达,生于1945年11月,回族,女,北京人。中国电影编剧,国家一级作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作者在1987年完成该作品,它的发表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作家、评论家、穆斯林学者和广大读者给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审美价值。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是一部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作品。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二、作品内容简介
作品描写了一个回族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正如冰心评论所说,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玉,是父亲,韩子奇。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动乱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月。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月,是女儿,韩新月。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他们并不怕,死亡带走了韩新月得生命,却带不走他们的爱情
三、个人理解
我如饥似渴地读完这部作品,胸中充满了复杂的感情。文字的力量总是那么伟大,它总是能让你动心,让你动情。它可以将你带入它所讲述的故事中,同喜同悲。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者倾心完成的巨著,总算付出了回报。也难怪作者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了。这部作品在我看来,几乎无可挑剔,其中更是有很多方面让我十分钦佩作者的才思。
(一):首先便是作品的轮廓
作品包括序曲和尾声共分17章。每章的内容非玉即月。这内容从每章的名称就能得知。这便是其中的一个特别之处了。通常的文章要么不分章节,只用简单的数字加以区别;分章节的,也未必都有名称;而有名称的,则又不及此书这样言简意赅却又十分恰合章节的内容,并且一定不及此书这样诗情画意。从序曲到尾声的名称分别是: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玉王,月晦,玉游,月情,玉劫,月恋,玉归,月落,玉别,月魂。这些是多么美妙的名字啊!而正是这些美妙的名字,组成这部伟大的作品。
(二)、其次是作品的结构
这部作品的结构是我所读各种著作中最特别的一种。作品的主人公叫韩子奇,作者匠心独运地将他的人生分为两段,中年以前和中年以后,并让这一分为二的两段人生经历在书中平行发展,也是交错发展。所以从整体看来,韩子奇的人生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向纵深发展,而是中年前后的他交错着演绎着生活。而这与电影中的快进又不一样。快进,只是简单地加速,而他平行发展的前后半生,却从开始给我们留下困惑,到后来慢慢解开谜团。交错发展的一个人的两段经历,带着我们在迷雾中逐渐走向明晰,这是作品的另一大特色。
在刚读完第一章和第二章时,读者一定和我一样,一头雾水。因为两个章节的内容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就连时间都相差了30年之久!但是随着深入研读作品,会逐渐发现,主人公韩子奇的人生是连接两个独立故事的主心骨。越深入了解作品,故事的轮廓越分明,之前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逐渐开始融合。例如读到第三章玉殇时,知道前后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韩子奇,两个故事都是围绕他的人生来描写,写的分别是他的中年前和中年后。这是作品的第一处融合。又如在第五章玉缘中,结尾处梁君璧对韩子奇说:“奇哥哥,我帮着你干!你……你娶了我吧!”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第二处融合——在韩子奇后半生故事里的妻子韩太太,就是韩子奇前半生故事里师傅梁亦清的大女儿梁君璧。第三次融合是第七章玉王中。姑妈这个人物是在韩子奇交错发展的前半段人生里不曾出现的人物。这使读者在阅读中不免心生疑惑:根据在第一段故事里的介绍,韩子奇是孤儿,而梁君璧家也没有什么如此亲密的亲属。那么在第二段故事里这个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姑妈是如何出现的呢?在第七章中,读者便明白了,她就是在韩子奇的儿子韩天星过一周岁时上门乞讨而后被收留的那个妇人。第四处融合是在第九章玉游中。从这里读者知道,前半段故事里梁亦清的二女儿梁冰玉曾随姐夫韩子奇为避难前往英国,这也就是为什么玉儿在本书第二段故事里一直没出现的原因了。至此,作品平行发展的故事即将完全融合,之前看似两个独立的故事中的人物逐渐融合了身份,但故事还是在平行发展着,至此故事就主要围绕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的身世上。在最后尾声的月魂中,故事在玉儿的归来中结束一切,也正好和开头的序曲月梦相融合。作品这种相互交错又逐渐融合的结构,新颖别致,让人不得不惊叹与钦佩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敏捷的才思。
(三)、再次是作品的语言
不同作品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色。语言由文字组成,而文字的组合,又是那样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同的作者,堆砌出不同的文字,不同的文字,显示出不同韵味的语言,而不同韵味的语言,又显示出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不得不再次承认,作者敏捷的才思让人钦佩,因为该作品的语言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1、首先,作品的语言呈现出极丰富的知识性。
(1)   丰富的艺术知识
作品的主人公韩子奇对玉十分痴迷,故事也是因玉而起,围绕玉而展开,其中不免对玉有很详细的介绍。例如在第五章玉缘中,外国爱玉商人亨特先生在请完成了整合航海图的韩子奇吃饭时,对玉有这样一段介绍:“据我所知,中国早在距今四千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玉制的兵器、工具和装饰品。当然,那个时候的制作技艺还是很粗糙的。到了商周时代,除了玉刀、玉斧、玉铲、玉钺、玉戈、玉漳、玉璧、玉环、玉觽、玉簪、玉琮、玉璜……还有了单体器形的鱼、鸟、龟、兽面、人首珮等等玉件儿,造型已经比以前精细了。说现在这一件儿吧,它是我所见到的最早的夔纹玉器,做工上,直道多,弯道少;粗线多,细线少;阴纹多,阳纹少,并且用的是双钩阴线;夔首部分的穿孔,外大里小,呈‘马蹄眼’形状。这些,都是商代的玉器特点……”。作品中像这样从人物对话中介绍玉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对制造玉器的工具水凳也有很详细的介绍。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开阔了我们读者的眼界。
(2)   丰富的宗教风俗知识
作品的名称是《穆斯林的葬礼》,显而易见,故事中的宗教是穆斯林。作品中多次向读者展示了穆斯林的宗教知识,无疑又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面。
①:礼节风俗:在第四章月清中,介绍了虔诚的穆斯林信仰者所要遵守的穆斯林的礼节:“她每天要做五次礼拜,而第一次的“榜答”(晨礼)是最为重要的,万万不可免去的……她默默地做了晨礼前的“小净”:洗手、洗脸、刷牙、漱口、清鼻、用湿手抚摸头发,洗脚、并洗下身。这洗浴时神圣的,它意味着清楚自身的罪恶。”
②:葬礼风俗:作品中人物的死亡,其葬礼风俗是和汉民族大不相同的。例如在第五章玉缘中,韩子奇的师傅梁亦清为制郑和航海图而死。书中有这样的描写:“其实,穆斯林的尸床,只不过是一块木板而已,但这块被成为“水溜子”或“旱托”的木板,却不是任何木板可以代替的。它是亡人入土之前做圣洁的洗礼所必备的。平时由清真寺保管。穆斯林是不用棺木的,只允许用竹子没有烧制的土砖封闭“赫拉”(坟坑)。按照习俗,在亡人下葬之前,应该由他的亲人下去“试坑”。
③:婚嫁风俗:本作品中给读者呈现的是异样的婚嫁风俗,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来对回族穆斯林的风俗一无所知的读者,因此而了解了很多的故事。文中在韩天星娶陈淑彦时,有这样一段介绍:“按照回回的习俗,男婚女嫁,不是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就可以了事儿的。任何一方有意,要先请“古瓦西”(媒人)去保亲,往返几个回合,双方都觉得满意,给了媒人酬谢,才能准备订婚。订婚通常要比结婚提前一至三年,并且订婚的仪式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作品中还介绍道,隔着教门是不可以通婚的,即穆斯林只能和穆斯林通婚,除此之外是不允许结合的。
(3)   丰富的历史知识
本书还有个特色就是,多次提及历史知识。古今中外、古往今来无所不及。如梁亦清在接受了郑和航海图的任务时,提到有关穆斯林郑和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中很难看到的。我是第一次知道,郑和是穆斯林,也第一次知道,郑和的相关细节知识;又如韩子奇设计让亨特找出他时,介绍到明代万历年间的琢玉大师陆子冈常在自己的玉器上署名的恶癖,从而为玉器制作者赢得了尊严,即在自己所制作的玉器上有署名的权利。除此之外,还介绍到中国东北三省沦陷等一系列历史事实,以及国外各国战争的具体进程。这些丰富的历史知识,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并且使作品更具真实性。有了这些历史时间,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加明确,读者可以切身感受故事的一切,一切都那样生动。
(4)   文学知识
这是一部文学作品。在她所讲述的故事中,也是处处可见文学知识的。这主要体现在韩子奇的女儿在学校时的生活。例如老师楚雁潮在讲课中,处处涉及文学知识;他在与韩新月聊天以及商量翻译工作时,也时时提起鲁迅等人的著作如《铸剑》,在且或详或略地介绍了部分作品内容的同时,还介绍了鲁迅的翻译原则;还有他们班级准备为庆祝五一节日而准备排演的英语话剧莎翁的《哈姆雷特》等,都或多或少地介绍了相关知识,我们读者也从中得到一些知识,仿佛与他们在一起学习。
(5)   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与其他知识相比起来,明显少了很多,但这是一个细节。很多事情就取决于细节。动乱年代,韩子奇唯恐自己的玉会被战争所毁掉,变听从了亨特的建议,带着自己心爱的玉,到英国去避难。在他们前往英国时,作者作了这样详细的介绍:“他们将从这里乘火车前往上海,然后,再搭轮船,经东海、南海,绕过东南亚,穿过孟加拉,阿拉伯海,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在欧洲登陆。此一去,岂止万里!”学过地理的人一定知道,这不是作者凭空虚构的,这是一条从我国通往欧洲的一条真实的、很常见的一条选择路线。这是细节,但是细微处显示真实,细微处闪耀着光芒。
(6)   医学知识
韩子奇的女儿因为自己不小心摔伤而受到刺激,从而她不为人知的严重的心脏病被医生发现。韩子奇爱女心切,他向护士问心脏病是怎么得的。护士向他解释说,有遗传的可能,如果父母都没有心脏病的话,在母亲妊娠期得了传染病或者营养不良,或者是心情压抑,都有可能使胎儿患上先天性的心脏病。除了这里介绍了一点医学知识,在韩新月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也多次通过语言说出了许多医学上的知识。
2、作品的语言呈现出极深的细腻性
语言的细腻可以烘托情境,可以是作品更加精彩、更加扣动人心。例如,新月在如愿考上自己心仪的北大之后,提到她在开学时整理行装那一段,对新月的衣着打扮详细地描写了出来,使新月上学前那种无比激动的心情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者也跟着她一起高兴,仿佛是自己考入大学一样。又如,在楚雁潮千辛万苦地赶到医院看新月时,却被护士告知新月已经去世。当时他疯狂地跑向新月的家,在那一段对他心痛到几乎万念俱灰的心理描写以及当时凄惨的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腻,扣动人心,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就是细腻的文字的力量。
3、作品通过人物的语言在文中多次设置悬念
作品在开头就给读者设置了很多谜团,读者早渐渐的深入了解中慢慢理清故事的大概轮廓。除此以外,故事中海多次通过人物的语言设置悬念。让人对作品十分有兴趣,增加读者阅读的欲望,诱使读者继续往下看,寻找悬念的结果。例如,在第六章月明中,对韩太太的心理有这样的描写:当年的一场剧烈的动荡几乎毁了她的一切,丈夫使她失去了希望。这一句,明显提示出在之前一定出现过一件影响巨大的事件,而且肯定是与韩子奇和其太太的矛盾。第二处悬念是在第八章中。当时新月因病在医院住院,哥哥韩天星对着昏迷的新月说:我的苦妹妹啊!这一句话,不仅让在一旁的陈淑彦感到惊讶,同时也使我们感到惊讶。在陈淑彦和我们读者看来,新月都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有爱她的爸爸、哥哥,有美丽的容貌,有优秀的成绩,还有挺好的家庭环境,在回回中属于挺富裕的家庭了。还考上了自己梦想着进入的燕京大学,并且和老师的关系和不错。所以这一句让我们知道,在韩新月的背后,必定有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爱第十二章月恋中,这种悬念逐渐演变成一个矛盾。如:韩太太在与韩子奇的争吵的过程中,冷不丁地说:别招我把话都招了出来!此一句,更加带有威胁的成分了。使我们读者坚信其中必有隐情。所有这些悬念的设置,都是作品更富有神秘性。而在之后悬念慢慢解开时,读者不禁感叹,作品的结构十分紧密。这是作品一个十分成功之处。
4、作品的语言塑造了众多成功的人物形象
汇远斋的老板蒲寿昌在梁亦清死后提礼前去催债,他口是心非的哀悼成功地表现出他的虚伪和狠毒;他在卖玉时,为提高价格不惜摔碎两块珍贵的玉诀,这表现了他的阴险和唯利是图;而对徒弟的苛求,则体现了他的吝啬于狡诈。活生生的一个为谋利什么都能做出来的伪君子的形象跃然纸上。除此之外,更有韩新月的善良美丽、聪明奋进;楚老师的痴情;郑晓京的一切政治化;韩太太的满腹心机;韩子奇的既坚强又懦弱的复杂性格等等。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而这,离不开作品语言的成功烘托和表现。
(四)、作品的主题
这是一个典型的回族家族在与汉族的融合碰撞中的悲剧。在我看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活悲剧。首先,韩新月与其真正的母亲梁冰玉都是既貌美又聪明。这样的几乎完美的人最后还是以悲剧收场,这就是生活的无奈之处。而韩子奇通过自己努力打拼,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最后还是毁于一旦。正所谓《红楼梦》中所写的:落得个白茫茫真干净。其次是宗教信仰的悲剧。回回坚定自己的婚嫁信仰:即信仰穆斯林的人只能在内部婚嫁,隔着教门,不管多么相爱,都是不被允许的。这样才能保证穆斯林的纯正。正是因为这种极端的信仰,导致了韩新月与其老师楚雁潮的纯洁爱情以悲剧收场。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的沉浮,不仅仅是梁亦清、韩新月以及姑妈之死的葬礼,更是姐妹之情的葬礼,母女之情的葬礼,爱情的葬礼,婚姻的葬礼,也更是穆斯林的葬礼,宗教的葬礼。
(五)作品的不足与疏漏
这部作品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算得上是鸿篇巨著。在无限敬仰作者的语言驾驭功力以及作品深深地内涵的同时,我还发现作品存在的一点不足和两个疏漏。首先,不足之处在于,作品前半部分的结构不如后半部分紧凑,即情节比较简单。此时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描写语言,而非作品人物本身的语言。其次,疏漏之一是,在韩太太设计把所有人支开,好独自会见儿子的心上人容桂芳,以达到使其主动离开儿子的目的时,她是在很多天之后把儿子支到张家界买羊的,而在此之前,韩天星已经与母亲商量请容桂芳到家里吃饭。所以按照正常的恋人的关系考虑,在上班时,韩天星必定已经把这件事情告诉容桂芳。也就是容桂芳已经知道韩太太知道自己的存在,并且知道韩太太请自己吃饭的事。所以当容桂芳见了韩太太时,韩太太假装不认识她以及不知道她的身份是不太可能的。即便不知道她是容桂芳,她知道韩太太已经知道儿子有对象,那么再去找表妹也是不可能的。但是,韩太太这个计划最后还是成功了,这是有点理据不足的。第二,在韩子奇带着自己的玉器跟着亨特先生到英国避难时,梁冰玉要求和他一同前往,但是被韩子奇拒绝了。这时只是说梁冰玉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哭泣。但是当韩子奇赶上火车时,竟发现梁冰玉已经早他一部上火车了,并且还和他在一节车厢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韩子奇比梁冰玉早一步出门,也没有告诉他自己坐的火车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可能比他还先到火车上。另外,从亨特先生表示对梁冰玉出现的惊讶与欢迎可以看出,之前亨特是没有暗中帮助梁冰玉的,因此,不说梁冰玉是怎么弄到同一张火车的票这个漏洞,就看梁冰玉没有任何人的帮助就轻易知道韩子奇的火车车次以及具体的车厢,这都是不合情理的。
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个小小的不足和两个小小的漏洞对作品的大局没有什么影响。作品的文学地位是不可推翻的。


总之在我看来,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不容置疑。我学到了很多,也许还没有真正领悟作者写此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但是我自己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种收获。以上便是个人读完该作品后持有的一些观点。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