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师生随笔 > 正文

仰视大家,方觉自己浅薄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2514次

仰视大家,方觉自己浅薄

王世辉
连日来,读了些关于介绍马一浮老先生轶事的文章,对这位文学巨擘有了些许了解。他的大师风范令我心驰神往,难以释怀。作为当时中国鼎鼎有名的军阀头子孙传芳,前去拜访这位国学大师,却不肯与其见面。慑于孙传芳的权势,家人劝他不必搞得太僵,就问是否“可以告诉他你不在家?”马一浮却予以拒绝:“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孙传芳只好悻悻地走了。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被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的李叔同对马一浮先生无比推崇。他曾对弟子丰子恺说过:“马一浮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之多。”
正是基于此,让我产生了要更多了解这位最后的理学家的冲动。赶忙从网络中搜寻老先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诗作。随着了解的逐步深入,更让我有高山仰止的感叹。哪怕是一首小诗,都闪现着他丰厚的学识和淡泊与从容。以《无题》(寻诗)这一七言绝句为例。
不学阴何苦用心,
偶因陶写亦成吟,
诗中自有三三味,
兴尽辞亡没处寻。
小诗初读好似平淡,自己似乎也明白点,但不是十分清楚。似是而非、模模糊糊的。当自己真的逐字逐句来揣摩时,才发现马一浮老先生是如此的渊博、丰厚。对中国浩如烟海的各种典故信手拈来。
首联“不学阴何苦用心”中“阴何”两字就代表着南朝梁诗人何逊和陈诗人阴铿的并称。唐杜甫《解闷》中就有“熟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颔联下句“偶因陶写亦成吟”中“陶写”两字,则表示怡悦情性,消愁解闷。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於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王 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颈联“诗中自有三三味”意指佛学中梵语三昧,即所谓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
尾联“兴尽辞亡没处寻”,也同样富有典故。东晋王子猷大雪之夜驾舟前往阴山拜访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门前,却又折身返回,人问何故,曰: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有何妨?


至此,我们是不是对这位大家心存敬仰了呢,是不是感觉到自己在浩如烟海文学中的渺小与浅薄呢?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