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初中科研  > 正文

探殷墟,寻甲骨文 ------记我校研学旅行活动

作者编辑:保定七中 点击次数:5942次

又是一年春来到,万物复苏,柳芽吐绿。开学之后,初中部师生面貌焕然一新。为了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丰富课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3月24日,我校部分师生在屈峥嵘副校长的带领下,组织开展了“探殷墟,寻甲骨文”研学旅行活动。

    此次活动由高铁站开始,屈副校长向同学们介绍了高铁的相关知识,历史老师湛江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铁路的发展。


    同学们顺利到达安阳东站,正式开始“探殷墟,寻甲骨文”研学旅行活动。

    安阳是甲骨文、司母戊鼎的发现地,五经之首《易经》的发源地,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研学第一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博物馆正门口,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造型奇特而夸张。经过玄鸟,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主馆高32.5米,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校历史老师也参加了次此活动。


    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文字为背景,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研学第二站是殷墟。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研学活动学生很受启发,王彦茜同学说“这次研学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进程,我为自己的祖国骄傲。”闫曦月同学说“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甲骨文与历史故事,还有作为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尊崇与敬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李霂宇同学说“指针一点点转动,离去之时已至,虽不舍,可无奈,然脑中记忆已化物:币作云,章作日,文作地,史作流水。大千世界,无穷无尽,今日非往日,世界更加多样。”

研学旅行寓学于游、寓学于乐;让教育留下记忆,让旅行留下感动。学生们的成长激励着我们将研学之路走的越来越好。

栏目导航